《進擊的巨人》物理學(上):變身巨人的那一刻就註定了人類的勝利?

此文章為我的泛科專欄《動漫物理學》文章,原文於 2017 年 7 月 30 日刊於泛科學

在很多動漫之中,都會有著能把整個或部分身體瞬間變大的角色。從前比較著名的是《超人力霸王》系列(嚴格來說按官方解釋有些並非變身而是召喚超人後融合),或者是《多啦 A 夢》的放大縮小電筒。而近年比較多人認識的,相信非《進擊的巨人》莫屬了。

《進擊的巨人》裡面的人類能夠被迫或自發變成體型各有差異的巨人。由比較小的 3 米級巨人,到超過 60 米高的超大型巨人,應有盡有。可是,平均身高約 1.7 米的人類,在一瞬間就變成幾倍、幾十倍身高的巨人,科學嗎?

變身成巨人會引發能源危機?

我們以平均體重約 60 公斤、平均身高約 1.7 米計算,如果巨人化後身體密度維持不變的話,一個 3 米級巨人就重 60x(3/1.7)3=330 公斤。哇,這已經比成年的美洲黑熊更重了。

看看上圖,由於重量與長度立方成正比,更高的巨人必須更加重才能保持密度不變,以維持身體強度。15 米級的巨人,體重為 41 公噸,這是記錄上最重 10 公噸殺人鯨的 4 倍有多;60 米級的超大型巨人,體重更達到 2,600 公噸,是 4.5 架  A380 空中巴士的極限起飛總重量!

由 60 公斤的人類瞬間變成以公噸計的巨人,這麼龐大的額外質量到底從哪裏來?答案似乎就只能來自能量。因生陳代謝而產生的質量,在變身成為巨人的短時間內是可忽略的。即使把由人出生到長大成人的質量差(約為一百至幾百磅)考慮進去,要再額外生成以噸計的質量所需的能量,依然為同樣數量級。根據愛因斯坦鼎鼎大名的質能轉換公式,創造出 那麼多的質量就需要 E=mc2 那麼多的能量,其中 是光速,約等於秒速 30 萬公里。

只是變身成 3 米級的巨人,就需要 (330-60)x300,000,0002=2430 億億焦耳的能量,是我在《一拳超人物理學》中計算出來的波羅斯極限物理攻擊能量的 13 倍之多!成年人類平均每天需要攝取約 6.5 百萬焦耳的能量,因此單單只是變成一個 3 米級巨人已經需要花去全球 75 億人口 16 個月的能量!如果要變出一個超大型巨人,更需要使用比歷史記載以來生存過的所有人類攝取的能量總和更多的能量⋯⋯。

我看根本就不用打了,直接用這些能量把整個城瞬間蒸發,(城牆內的)人類滅亡。

超大型巨人的悲劇

陸上生存的動物不可以太高太重,否則就算沒被自身體重壓碎內臟,肌肉也不夠力量移動身體。這是因為站立行走受的壓力是以長度平方遞增,但體重則是以長度立方遞增,所以越巨型的動物就越需要粗壯的腳部支撐身體,體型亦越笨重。

現存陸地上最巨大的動物是非洲象[1],成年象高 3 至 4 米,重達 4 至 5 公噸,最高紀錄是 10 公噸。人類迄今發現最重的陸上恐龍——易碎雙腔龍[2]A. fragillimus)——也只不過約重 120 公噸,超大型巨人的重量是牠的 21 倍!

非洲象和雙腔龍都以四肢步行,而且腳部非常粗壯,否則沒有可能支撐其身軀。在漫畫和動畫中都清楚顯示,超大型巨人是以兩隻腳走路的。他們兩足行走時,全身 2,600 公噸體重都只由兩隻腳掌支撐,而且能夠把瑪利亞之牆踢爆!這就好比我們要背著 35 個成年人走路,還要做出踢腳動作!還有些巨人還會爬樹或是奔跑,他們膝蓋所要承受的力量更是無法設想。

這應該是超大型巨人的悲哀吧,才剛變身就被自己的體重壓死了,還浪費了人類 5,000 年來的能量。你慚不慚愧啊?

人類其實超有勝算!

只要是存在於這個宇宙中的生物,無論是以什麼形式生存,都必須使用能量。由於故事說巨人不用進食也能活動,所以一旦變身成為巨人,他們就根本不可能補充能量(應該也沒有光合作用)。假設這種人型生物的能量消耗量與身體體重成正比,那麼只要非常粗略地估計,就知道人類必定不戰而勝。

我們在前面已經計算過,只是一個小小的 3 米級巨人體重已經是人類的 5.5 倍,即是正常人足夠使用一天 24 小時的能量,3 米級巨人只夠用 4.3 小時;15 米級的,只夠用⋯⋯兩分鐘。60 米級,呃⋯⋯兩秒鐘。

對不起,我錯了,超大型巨人還未開始做動作,就已經死了。嗯,看來超人能源只夠用 3 分鐘的設定也挺科學的。

人類勝利,漫畫結束,謝謝大家。

續集:《進擊的巨人》物理學(下):巨人的密度和科幻的意義

參考資料

  1. Macdonald, D. (2001). The New Encyclopedia of Mammal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Carpenter, Kenneth. Foster, John R.; and Lucas, Spencer G. (eds.), 編. Paleontology and Geology of the Upper Jurassic Morrison Formation (pdf). New Mexico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Science Bulletin 36. Albuquerque: New Mexico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Science: 131–138. 2006
Advertisement

By David Yu

David Yu is the father of Simba and an Astrophysicist. He obtained his PhD in Astrophysics from the Max Planck Institute of Extraterrestrial Physics, Germany. He was formerly a postdoc at the KTH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weden, and is currently a lecturer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e served as the host of the RTHK TV31 programme Science Night, the Depute Editor-in-Chief of the Taiwanese Science Magazine Physics Bimonthly, and the Science Consultant of Stand News. The books he authored include Dr David’s 21 Mysteries of The Universe (2021), Space – A Down-to-Earth Astrophysicist (2021), Time – A Spacetime Journey of Astronomy and Physics (2019), and Secrets from the Stars (2017).

1 comment

Leave a comment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