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之所以能夠讀到這篇文章,電腦之父艾倫.圖靈 (Alan Turing) 居功至偉。在電影「The Imitation Game」裡面,我們看到圖靈建造了一部巨型機器用以破解德軍密碼。電影中幾次提到的問題「究竟機器能否思考?」究竟有甚麼意義? 在電腦出現以前,所有的機器都是不能被重新編程的,意思就是說一部機器只能夠做一件事情。換句話說,不把它全部或部分零件拆掉、重組,就不能夠做其他工作。其實,人類很早就發明了能夠計算簡單算術的計算機。它們與電腦的分別,就是電腦使用電子方式而非機械方式去進行計算,令到它們可以被重新編程。圖靈提倡並研究「能夠被重新編程的計算機」,開創了電腦科學這一整個學科,因此你與我現正使用的電腦和智能電話,全部都是圖靈機器 (Turing Machine)。 那究竟甚麼是 the imitation game? 其實,the imitation game 是圖靈在他的一篇論文之中提出的一個用以判斷「機器能否思考」的測試,現在叫做圖靈測試 (Turing Test)。換句話說,能夠通過圖靈測試的機器就會被定義為人工智能。測試原理非常簡單:我們要測試兩個「人」,問他們一些問題,其中一個是人類,另一個是電腦。測試只能以輸入字句的形式進行,因此我們不能憑聲音判斷哪一邊是人類或電腦,只能夠根據雙方的回答來判斷。如果我們無法根據任何回答分辨出人類和電腦,就代表這部電腦能夠思考。 現在的圖靈測試有很多不同版本,需要受測試的電腦騙倒一定數量的人才算通過,不過其基本原則都一樣。現時為止 (2015 年 3 月) 仍未有電腦成功通過圖靈測試。 這個簡單的概念為人工智能的研究打下了基礎,同時啟發了科學家去問更多新的問題。究竟機器能否思考?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人類就要面對很多科幻故事裡面提出的問題:擁有意識的人工智能,算不算擁有生命?有意識的電腦會不會像人類一樣,會說謊?我覺得電影之中,圖靈的一句對白是對這個問題的呼應: “When people talk to each other, they never say what they mean. They say something else and you’re expected to just know what they mean.” 這就是科學,解決了一個問題,往往代表有更多的問題等待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