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

0 秒,這是開始。一切奇妙事件的開端。大爆炸。到處充斥著極多的能量。時空自此開始。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 秒,即 10-43 秒,重力從弱核力、電磁力、強核力分離開來,形成太初重力波。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 秒,宇宙暴脹結束,弱電力與強核力分離。在暴脹的這 10-32 秒之內,宇宙的體積至少大了 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倍,即 1078 倍。 0.000001 秒,質子形成。 3 分鐘,太初核熔合結束。 38 萬年,由於溫度隨著時間下降,電子與原子核形成原子。沒有自由電子散射光線的宇宙因此變得透明。此時看見的宇宙,就是宇宙背景微波輻射。 5 億 6 百萬年,氫、氦及少量其他元素被萬有引力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個氣體團。氣體不斷向中央墜落,因此越接近中央地方的密度及溫度就越高。最後,在宇宙某處的某個氣體團的中央溫度達到氫核熔合成氦核的臨界溫度,第一顆恆星誕生。之後,宇宙各處相繼點燃了這種燭光,星星開始照亮宇宙。星系亦續漸開始形成。 92 億年,在今天人類稱為銀河系的其中一條漩臂之上的其中一個氣體團開始了它的熱核熔合反應。這顆恆星有一個名字,叫做太陽。這個平凡恆星的誕生同時創造了眾多行星。其中八顆避過了互相撞擊毀滅的命運,各以不同的軌道穩定地環繞太陽公轉。人類居住的太陽系就此誕生。 100 億年,太陽系第三號行星地球上出現了最早期形式的生命。以後,生命就在這個星球上繁衍不斷、生生不息。 137 億年,地球上有一些叫做人類的動物,回想當時的情境,使用電腦模擬宇宙誕生的歷史。 封面圖片:Hubble eXtreme Deep Field/NASA

科幻高手

我最愛的電影是與她一起看的《Contact》。 《Contact》是卡爾.薩根 (Carl Sagan) 寫的科幻小說。小說在 1985 年出版,於1997年被拍成電影,由 Judie Foster 主演,可惜趕不及在卡爾.薩根離世前上映。CCTVB 明珠台重播過無數次,成為我最欣賞的電影之一。 《Contact》的香港中文譯名《超時空接觸》譯得不錯,符合物理亦符合劇情,不知是有心或無意。卡爾.薩根作為天文學家與科學普及工作者,出自其手筆的這部小說能夠成為科幻小說的經典及模範,實不足為奇。 科幻與吹水其實只有一線之差。一個好的科幻作家並不需要把幻想世界裡的每個現象寫得與現實世界的物理定律一樣,否則就不是科「幻」了。科幻作品之中高手與低手的分別,以我看來就在於內容的一致性。好的科幻故事裡,作者不會打破自己定下的法則。他會按照早先定下的科幻世界定律去描述故事,不會為了故事的發展而不斷創造新的東西。反之,低手往往為了故事流暢或可觀性不斷描寫新的東西。 高手重視科幻劇情的一致性,這是源於對讀者的尊重,也是對自己作品的尊重。他們知道「科」幻包含著科學精神。可對低手來說,一致性是無必要的,因為他們沉迷於科「幻」,只要迎合大眾對於刺激劇情的追求就夠了。他們喜歡沉迷在幻覺世界裡。 作為讀者,我認為科幻作品的一致性比劇情刺激與否來得更重要。《超時空接觸》出自科學家之手,而科學家對一致性的追求和執著、對科學精神的堅持,很多時候卻被一般人看成固執。高手尊重「科」也喜愛「幻」,因為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就是科學精神的源頭,是科學研究的推動力。就如登上月球一樣,很多昨日的科幻,都變成了今天的科技。 更重要的是,《超時空接觸》內容描寫的大部分都不在「科」亦不在「幻」,而在人心。假若人類有一天真的發現了外星文明送來地球的訊息,地球的文化、政治、宗教等領域會如何變化?我們會如何理解這發現的意義?這會對我們的文明帶來甚麼衝擊?對於首次與外星文明接觸,人類應該如何、又會如何應對? 我建議大家可先觀看電影,然後再看原著。這個次序,會令你驚嘆這部作品程度之高,也了解電影如何無法取代文字。我深信,在擠迫的地鐵車廂看書,既可省去不少漫無目的地掃芒而浪費的手機電力,也能為這個文化沙漠種植幾棵小樹苗吧。 === 本文原刊於星匯點 2012 年 6 月號會員通訊 === 延伸閱讀: 《科研解碼:宇宙文明的歷史與未來》 – 余海峯 《從外星生命淺談天文》 – 余海峯 《科學家巡禮:我們都是星塵.卡爾.薩根 (Carl Sagan)》 – 余海峯

RE: 十年後的我

Hi David, 今早,看著我長大的那棵百年老樹倒下了。第一次有想為植物而哭的感覺。 昨晚,在慕尼黑市中心的 M 記,碰見一家大小香港人。我告訴他們在哪裡等餐。 他們問我:「你自己一個嚟㗎?嚟咗幾耐?做緊咩?」 「係呀,我嚟咗兩年幾。」 換是從前,我多半會答過來工作,然後追問下才透露自己是研究生。可是這次,我竟然很想說出「我讀緊書」。 「係,我仲讀緊書。」 算一算,大學畢業也六年了。六年來,換了不少研究題目,走來走去。到今年初,才真正的出版了第一篇屬於自己的研究論文。 六年小學,那時十二歲,發現原來前面還有七年中學要讀,覺得時間過得真慢。 七年中學畢業,為什麼時間好像過得快了?我仍然想與兄弟們每天放學踢三粒鐘波。今日冇人帶波?去打機啦。 然後三年大學,有些兄弟出來工作了。為什麼時間過得這樣快?我還清楚記得第一次踏入物理系那天的情況。 進入研究院後,就算被查身份證,我都 prefer 答「我喺大學做嘢」。直到研究院也畢業了,在港大做了一年多研究助理,人生第一次要交稅,啊,真的可以說「我喺大學做嘢」了。 然後過來德國,再次做回學生。原來,連大學時認識的好朋友,都已經是相識十年的老友了。 現在,我竟然很想繼續說「我係學生」。 幾個月後就畢業了。到時連我也有資格收學生。雖然漸漸地,我現在也能與教授們「平等地」討論問題,而再過幾個月,我連身份也「平等」了。 我真的準備好了嗎? 這次,真的是最後一次了。至少,是真真正正最後一次做全職學生。 十年前,從未想過這一天。原來,就快到了。不可以再幼稚了。 你覺得呢?期待你的回信。 十年前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