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的小孩問問題,我們有耐心回答他們嗎?當我們不懂得回答時,我們會老實承認、敷衍了事,或責怪他們多問題? 我小學時,曾試過問老師問題,被老師罵我「啱啱先教完,點解又唔識?係咪冇聽書?」當我們叫小孩子讀書,我們的心態是希望他們多學習嗎?可是,為何我們有時卻不喜歡他們發問? 我們從書本上學習知識。書本,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透過書本,我們能夠窺見前人的思海、學習未所聽聞的知識。可是,在知識被發現之前,我們無書可讀。獲得知識的終極途徑,就是發問。 問問題,是因為我們不知道、因為我們想知道。有些問題,我們可以由已知的知識去推敲答案。有些問題卻不然。這些問題,可能是無解的、或靠當下的知識無法解決的。這些問題,我們非但不應迴避,更應多深入思考。因為這種問題,就是通往新知識的途徑。 十七世紀,人類仍不知道星辰運行的原因。牛頓看見蘋果從樹上掉下來。他抬頭仰望,看見月亮。 「為什麼月亮不會掉下來?」 這個問題,看似無聊。日月交替,明月高掛天際幾千年,從不變改。但想深一層,我們知道天體運行規律,並不代表我們明白它。牛頓發現,根本無人明白為何月亮不會像蘋果一樣往下掉,沒有人知道答案。那麼,就去尋找答案吧。 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原來日月星辰都依循同一條方程式運動。哈雷訪問牛頓,嘆息世上沒有人知道彗星的運動軌跡。牛頓卻說:「那很簡單,是個橢圓形。彗星和其他所有星體,都依循我發現的平方反比律運動,絲毫不差。」 300 年後,一位名叫愛因斯坦的年輕人,思考如果他能夠騎在一道光線之上,會看見什麼。 「我們會看見一個靜止的電磁波嗎?」 可是,電磁波動方程告訴我們,這不可能。最後他發現了相對論,推翻了牛頓運動定律。 沒有人一出生就知道知識。沒有人能夠讀完所有書本,也不可能學習所有知識。可是,我們能夠思考,而發問就是激發思路的最好方法。我們在地球的生命演化舞台中脫穎而出,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們的好奇心。發問,是我們仍舊保有這好奇心的證據,是我們引以為傲、所以為人的證明。 下次,當小孩子問「為什麼?」誰知道這個問題會帶領我們走到那裡去? 延伸閱讀: 《無知的價值》 – 余海峯 《論人、論學問》 – 余海峯 《從前有本書叫十萬個為什麼》 – 余海峯 《冥王星和學問》 – 余海峯

從前有本書叫十萬個為什麼

我小時候,大約十多年前,在圖書館、書店裡,都會很容易找到一系列叫做《十萬個為什麼》的書。 《十萬個為什麼》是一套科普書籍,每一頁都有一個簡單的問題,大至天文物理、小至日常生活等等問題都有。例如: 「飛機為什麼會飛?」 「太陽為什麼由東邊升起?」 「斑馬線為什麼是黑白色的?」 「植物有性別之分嗎?」 現在回想,近五六年再走書店,突然發現一個問題:「點解已經唔見呢套書好耐咁嘅?」 我們從小就學到,在學校裡有不懂的時候,就要發問。可是,由小學、初中、高中、一路到大學,雖然學習的內容越來越難,但發問的次數卻越來越少。 不知道何時開始,我們就被灌輸了一個概念:發問是愚蠢的表現,因為問問題代表你不懂;而且你一個人問問題,阻礙了全班同學上課、拖慢了老師的教學進度;在家中問問題,我們也想必得過這類回應:「點解你咁多問題㗎?」、「點解?呢個世界好多嘢都冇得解㗎!」彷彿我們的社會,只要答案,不要問點解。 科學和其他所有學問,其實最重要的並非把一大堆知識記入腦中,而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習如何發問。透過發問不同的問題,我們慢慢可以學到,發問什麼問題可以把問題的邏輯清晰呈現出來;透過發問不同的問題,我們也漸漸會領略到,發問什麼問題能夠問到問題的核心。 現在的網絡世界資訊實在太多。我們願意花多少時間在一個題材上、在一篇文章裡,也成為我們會否 click 進一條 link 的考慮因素。不知何時,「你最意想不到的 20 個冷知識」、「你不能不知道的 10 個餐桌禮儀」、「令 13 億人都震撼的 5 句說話」等等,才能夠吸引到我們的眼睛:直接給我答案,不要問點解、浪費我的時間! 我們每天上網,都能夠得到一大堆資訊。可是,卻犧牲了發問的機會、和思考問題的趣味。好的學問態度,不應只是學習如何做對的研究,也應該是學習如何問對的問題。 《十萬個為什麼》或許不是寫得最好的科普書籍,但它的書名卻是學問的最好代表:欲「學」必「問」。 你喜歡問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