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不是有沒有可能發生 而是有多可能發生

我很少把重點寫在文章的開頭。

在科學中,重要的並不是一個理論有沒有可能是正確的,而是該理論有多可能是正確的。因此,在科學中要下結論,最重要的是計算理論正確的機會率。即使在難以客觀估計絕對機率的情況下,科學家亦應該比較各種理論的相對可能性。比較後,縱使不知道最有可能的一個是否真的就是對大自然現象的正確解釋,至少我們必須如實報告:哪個比較有可能、哪個又比較沒什麼可能,支持各種論點的證據是什麼,以及又是如何計算出/比較出那些機率的。

我們很可能聽過一句說話:「在排除了所有可能性後,剩下的無論再不可能,也是真相。」這句說話的邏輯當然正確,但有時候我們在引用這句說話去佐證自己的論點時,都會忽略了一個重點:是否真的已經窮盡了所有可能性?

我舉一個較簡單的例子:很多不明飛行物體的報告,目擊者都會從完全不確定——目擊的是「不明的」物體——突然跳到完全確定的結論——「那就是飛碟!」要知道,從「不明的」、未能辨別的物體,到「就是飛碟!」之間,相隔著一道鴻溝啊!比如說,那是自然現象(例如雲與光線造成的錯覺)或者是人類飛行器具如直升機或飛機,這些源自地球的解釋都比外星飛碟等源自地外的解釋更有可能。

另一個相似但比較複雜的例子,是幾年前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恆星的不尋常閃爍現象。很多媒體大肆報道,稱「天文學家發現了外星建築物的證據」。但其實只要去讀讀原論文,作者們事實上提出了四、五個可能的自然解釋,比較了各種解釋的機率,甚至在文章中連「外星人」一詞都根本沒有出現過。他們只是作出了「現階段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導致恆星不尋常閃爍」的結論,卻被媒體寫成「因為不知道是什麼,所以是外星文明」的炒作報導。

再說一些比較貼近人類生活的例子。近來我看了不少世界各地奇怪案件的調查資料,其中有些令人費解:負責這些案件的調查員都偏愛比較不可能的解釋,然後稱這些解釋是「有可能發生的」。就算假設調查員都是公正的(這點當然不一定),這種調查方式也是極有問題的。原因就如同上述例子,在「真相」與「有可能發生的事」之間,往往仍然有著許多未能被排除的「更有可能發生的」可能性。例如有一宗,一個男孩在山上被發現雙手被反綁在背後,然後在一個斜坡上吊頸而亡,竟然被認為是自殺而結案。科學上,當然未能排除這個可能性,但同時都未能排除其他他殺的可能性,他殺可能性的機率亦不太可能較自殺的低。科學鑒證亦是科學,必須遵守科學的研究方法。

事實上,日常生活許多事情都可以運用這個科學原則。例如飯煮得不好吃,是廚師功力不足,還是廚具有問題?或者是否食材本身有問題?理性地比較各種可能性的機率,才能幫助我們找出問題的源起,能夠幫助我們作出合理的決定,以解決問題。習慣科學式的思維,也能夠幫助我們分析身邊社會發生的事情。

希望大家在亂世中都能保持科學的獨立思考。

延伸閱讀:

人類並沒探測到外星巨型結構》——余海峯

Advertisement

By David Yu

David Yu is the father of Simba and an Astrophysicist. He obtained his PhD in Astrophysics from the Max Planck Institute of Extraterrestrial Physics, Germany. He was formerly a postdoc at the KTH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weden, and is currently a lecturer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e served as the host of the RTHK TV31 programme Science Night, the Depute Editor-in-Chief of the Taiwanese Science Magazine Physics Bimonthly, and the Science Consultant of Stand News. The books he authored include Dr David’s 21 Mysteries of The Universe (2021), Space – A Down-to-Earth Astrophysicist (2021), Time – A Spacetime Journey of Astronomy and Physics (2019), and Secrets from the Stars (2017).

2 comments

  1. 所以推理小說好多時寫密室殺人,不是因為密室難解,相反是因為密室排除了更多可能性,更容易解釋結論。

    如果有個人突然在街上暴斃,除非有鏡頭影住,要查清誰是兇手反而更難。

    Liked by 1 person

Leave a comment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