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混淆「差的科學」與「偽科學」

有時,我們會看見某些報導說「某某科學研究被批評了幾十年,終得諾貝爾獎」,然後就會有人跑出來說「科學界打壓異見」,然後用滑坡論述說偽科學一樣被打壓,所以偽科學有天也可能是對的。

以上邏輯有什麼錯誤,上過Logic 101課堂的同學肯定知道。不過,除了邏輯,這種論調還有個非常大的問題,就是混淆「差的科學」與「偽科學」。

牛頓曾說光是由粒子構成的,但科學界並不會說牛頓是量子論的始祖;量子論之父是普朗克、愛因斯坦等近代科學家。為什麼?因為牛頓的論述基於當年(17世紀)的技術根本不可能證實,而且他的理論與現代量子論有根本上的分別(沒有波粒二象性的概念)。

牛頓的光粒子說未能說服當年的科學界,因為不能解釋以17世紀科技測量的實驗結果。反而,惠更斯的光波動說能解釋當年所有實驗結果,科學界相信惠更斯的理論是理所當然的。但我們不會說科學界「打壓」牛頓的光粒子說。

類似地,布魯諾亦曾在16世紀提出宇宙無垠論,提倡宇宙中存在無數個星球,上面存在無數外星生物。即使教廷沒有把他送上火刑柱(他被教廷以異端之名燒死),他的理論也不可能說服當年的科學界。原因很簡單,以當年的科技製造出來的望遠鏡根本不可能發現系外行星,甚至連星雲都看不清楚(而且布魯諾的時代是用肉眼看天象的,伽利略仍未發明伽利略式天文望遠鏡)。但我們不會說科學界打壓布魯諾的宇宙無垠論。

還有更多的例子,例如古希臘哲學家的原子論、日心說等等。

不過,即使上述例子在當時年代如何天馬行空,也比偽科學好無數倍,因為這些論述都是可以嘗試證明/偽的。「以當時技術無法證明/偽」不等於永遠無法證明/偽。充其量,我們只會說它們(以當年來說)是差的科學,但無論如何也不是偽科學。

反而,偽科學往往是已經被證偽了的,或者是永遠無法被證明/偽的。例如占星就是偽科學,因為它已經被物理學和天文學證偽(遙遠星體與人類沒有交互作用、黃道星座事實上有14個而非12個等)。又例如智慧設計就是偽科學,因為它永遠無法被證明/偽(引入超越自然的假設)。

總結來說,有些理論在以前不被認同或重視,是因為那些理論「生不逢時」,它們超越當時科技太多了。但後來科技進步,就能夠驗證它的對錯。以往的科學界不認同那些超越時代的理論並非打壓,反而是科學精神的展現:唯有證據才能顯示大自然的規律。

One thought on “別混淆「差的科學」與「偽科學」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