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學習前人錯誤理論?

在我有份教授的一個科學通識課程中,我們討論世界是由什麼構成的。我們會向學生介紹西方古希臘文明的物質理論,也介紹東方古中國的物質理論。阿里士多德說,世界是由土、水、空氣、火,還有乙太構成的。古中國人則認為,世界的組成成分是金、木、水、火、土。

有學生問我,為什麼我們要學習這些過時的理論。「它們是錯的啊!」是的,它們是錯的。現代科學告訴我們,世界是由不同元素構成的,我們甚至已把所有元素放進一個表內,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元素週期表。物理學家又發現,元素是由更細小、更基本的粒子構成的,我們把這個終極理論稱為「標準模型」,所有百多種元素都可以由兩種夸克與一種電子組成。

為什麼還要學習古人的無稽之談?是的,我們不再使用那些天馬行空、毫無根據的概念很多很多年了(這是錯的,事實上有很多人還是相信這些東西,並樂意把自己的命運押在這些迷信之上,不過這是題外話)。不過,我認為雖則我們已不再使用這些概念,但學習這些古人的理論仍有它的意義。

放眼世界,各地都有自己傳統的文化,有著各自不同的神話。當然這些都只是古人虛構出來,為了安撫心靈,避免那種對於無知的恐懼。他們不知道是什麼引起雷電、不知道是什麼造成四季更替、不知道是什麼令太陽東升西落。他們於是創造出各種神話,當中包括上述那些金木水火土理論。人類希望從「理解」世界中獲得安全感。當然,這些「理解」徒勞無功,因為根本沒有證據支持,也經不起邏輯推演。

現代科學和神話傳說當然有很大分別。不止於一個「正確」另一個「錯誤」,而在於神話之中,所有問題都已經有了答案;科學之中,解開一個問題只會引起更多的問題。神話之中,追求知識進步的動力就在引入「超越自然的力量」後消失了,理論不會再有進步,end of story。科學探索卻永遠不會有完結的一日。

之不過,我認為這些「錯誤理論」都有個共通點,而且與現代科學的宗旨不謀而合:以盡可能少的定律解釋複雜的物質世界。我們不能夠從那些過時的理論學到什麼,它們甚至連邏輯推理都欠奉;但我們能夠學習到的是,人類那種對理解世界近乎執著的求知慾。這慾望甚至使我們能夠對不合理、不邏輯的地方視而不見,而使這些過時的概念能夠流傳幾千年。這不是很值得我們深思的嗎?

科學通識課程,最重要的並非傳播硬知識,而是普及科學的思考模式。愛因斯坦曾對記者的提問坦承不知道,說「這資訊在書中就可以找到,並不存在於我的腦海之中。」(記者問他音速為多少)。他也曾指出過,「大學教育的目的不是學習很多知識,而是學習如何思考。」

我亦很高興,同學思考為何我們要教導這些東西,已經踏出科學思考的第一步了。

封面圖片:16世紀拉斐爾所畫《雅典學院》。

Advertisement

By David Yu

David Yu is the father of Simba and an Astrophysicist. He obtained his PhD in Astrophysics from the Max Planck Institute of Extraterrestrial Physics, Germany. He was formerly a postdoc at the KTH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weden, and is currently a lecturer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e served as the host of the RTHK TV31 programme Science Night, the Depute Editor-in-Chief of the Taiwanese Science Magazine Physics Bimonthly, and the Science Consultant of Stand News. The books he authored include Dr David’s 21 Mysteries of The Universe (2021), Space – A Down-to-Earth Astrophysicist (2021), Time – A Spacetime Journey of Astronomy and Physics (2019), and Secrets from the Stars (2017).

1 comment

Leave a comment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