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愛的電影是與她一起看的《Contact》。
《Contact》是卡爾.薩根 (Carl Sagan) 寫的科幻小說。小說在 1985 年出版,於1997年被拍成電影,由 Judie Foster 主演,可惜趕不及在卡爾.薩根離世前上映。CCTVB 明珠台重播過無數次,成為我最欣賞的電影之一。

《Contact》的香港中文譯名《超時空接觸》譯得不錯,符合物理亦符合劇情,不知是有心或無意。卡爾.薩根作為天文學家與科學普及工作者,出自其手筆的這部小說能夠成為科幻小說的經典及模範,實不足為奇。
科幻與吹水其實只有一線之差。一個好的科幻作家並不需要把幻想世界裡的每個現象寫得與現實世界的物理定律一樣,否則就不是科「幻」了。科幻作品之中高手與低手的分別,以我看來就在於內容的一致性。好的科幻故事裡,作者不會打破自己定下的法則。他會按照早先定下的科幻世界定律去描述故事,不會為了故事的發展而不斷創造新的東西。反之,低手往往為了故事流暢或可觀性不斷描寫新的東西。
高手重視科幻劇情的一致性,這是源於對讀者的尊重,也是對自己作品的尊重。他們知道「科」幻包含著科學精神。可對低手來說,一致性是無必要的,因為他們沉迷於科「幻」,只要迎合大眾對於刺激劇情的追求就夠了。他們喜歡沉迷在幻覺世界裡。
作為讀者,我認為科幻作品的一致性比劇情刺激與否來得更重要。《超時空接觸》出自科學家之手,而科學家對一致性的追求和執著、對科學精神的堅持,很多時候卻被一般人看成固執。高手尊重「科」也喜愛「幻」,因為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就是科學精神的源頭,是科學研究的推動力。就如登上月球一樣,很多昨日的科幻,都變成了今天的科技。

更重要的是,《超時空接觸》內容描寫的大部分都不在「科」亦不在「幻」,而在人心。假若人類有一天真的發現了外星文明送來地球的訊息,地球的文化、政治、宗教等領域會如何變化?我們會如何理解這發現的意義?這會對我們的文明帶來甚麼衝擊?對於首次與外星文明接觸,人類應該如何、又會如何應對?
我建議大家可先觀看電影,然後再看原著。這個次序,會令你驚嘆這部作品程度之高,也了解電影如何無法取代文字。我深信,在擠迫的地鐵車廂看書,既可省去不少漫無目的地掃芒而浪費的手機電力,也能為這個文化沙漠種植幾棵小樹苗吧。
=== 本文原刊於星匯點 2012 年 6 月號會員通訊 ===
延伸閱讀:
《科研解碼:宇宙文明的歷史與未來》 – 余海峯
《從外星生命淺談天文》 – 余海峯
《科學家巡禮:我們都是星塵.卡爾.薩根 (Carl Sagan)》 – 余海峯
我相信宇宙中有科技文明高過地球人類的外星人存在,
但是我不擔心外星人會對地球人造成威脅,
因為外星人要發展高科技之前,
必定走過跟人類相同的歷史,
外星人的歷史上必定也出現過類似孔子,釋迦牟尼,耶穌等偉大哲學家與聖人,
如果外星人能夠發展出高科技在宇宙中遠行來到地球,
他們必定不會像人類一樣在自己的星球上與自己同類作戰,
他們必定已經在自己的星球上實現了世界大同的理念,
才能夠集中能力發展星際航行的科技,
而他們必定也早已經了解維護自然生態與不同物種和平相處的道理,
我相信能夠來到地球上的外星人的道德標準一定遠高於地球上的人類,
可能每一個外星人都有著跟聖人一樣的思想,
對他們來說很平常,
對人類來說卻覺得不可思議,
如果有一天真有外星人來到地球,
我認為是好外星人的機率會遠大壞外星人,
他們是來幫助人類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
LikeLike
[費米悖論]如果我們的地球真的比 80% 的類地行星更遲誕生,那為何我們找不到其他文明存在的證據?
我的看法是,
如果外星人有高度文明,
他們可定知道生態保育的重要,
人類在最近50年才了解生態保育的重要,
知道最好的生態保育就是不要接近野生動物,
像我們台灣島上的台灣黑熊,
生態專家知道,
要保育台灣黑熊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有人類在森林裡出現,
因為那會驚嚇到台灣黑熊,
有高度文明的外星人的生態保育觀念肯定遠高於人類,
外星人其實早已經觀察人類很久了,
只是不讓我們人類看到而已,
因為外星人個科技太高了,
人類在他們眼中就像野生動物一樣笨,
外星人要躲起來偷偷觀察人類而不讓人類發現,
對他們來說這只是很簡單就能做到的事情。
LikeLike
我也是這樣想。
LikeLike
好棒的影评,一点没剧透还写的这么精彩
LikeLiked by 2 people